南方的仲秋,天氣依然炎熱,位于陽江老街龍津路的一間賣風箏老店鋪里,梁淑嫻心無旁騖地低著頭制作風箏,這位90后女孩,雖然出身于風箏世家,但系統(tǒng)學習和制作風箏,卻是近幾年的事情。
梁淑嫻是廣東省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陽江風箏代表性傳承人梁玉泉之女。梁家制作風箏,有一百多年的歷史,至今已傳承了五代人。梁淑嫻的爺爺是個風箏老藝人,她小時候在爺爺?shù)纳磉呴L大,所以略懂風箏的制作方法和技巧,可對制作風箏的興趣不大。直到讀中學時,學校有一次舉行風箏比賽,梁淑嫻被選為班里風箏制作團隊的牽頭人。她帶領(lǐng)同學動手制作風箏參加了比賽,最后還獲獎了,才點燃了她對風箏制作的興趣。讀大學時,她再三考慮選擇了藝術(shù)設計專業(yè)。
2018年大學畢業(yè)后,梁淑嫻接過父親的手藝,成了梁家風箏的第五代傳人。與此同時,她加入陽江市風箏協(xié)會,成為陽江風箏制作技藝推廣教學講師。三年多來,她先后走進省內(nèi)的60多間大中小學、幼兒園和企業(yè),講授風箏文化知識,傳授風箏制作技藝,教學生如何動手扎制風箏。開展了近200場的風箏推廣活動,宣傳和推廣陽江風箏文化。2019年,代表陽江市參加貴州第三屆全國“興仁放馬坪”露營風箏賽,榮獲“最佳工藝獎”“最佳風尚獎”。2020年,代表作《向日葵》榮獲“全國首屆網(wǎng)絡傳統(tǒng)風箏設計制作大賽三等獎”。
對于女兒最終走上風箏技藝傳承之路,梁玉泉感到欣慰,但他認為女兒制作風箏的基本功還有待提高。說起制作風箏的基本功,這位資深的民間手藝人順手拿起一根竹篾,一手拿著刮刀,動作嫻熟地刮了起來。他說小時候,一有空閑時間他就是這樣練習刮竹篾的,因為一架好的風箏,制作風箏骨架的竹篾必須要光滑、粗細相宜和厚薄均勻。經(jīng)年累月的練習和制作,使他的雙手布滿了竹篾割傷的痕跡。
在梁家簡陋的風箏收藏室里,有一個老舊的漆皮箱,里面收藏著許多陽江風箏老藝人制作的風箏,這是梁玉泉近二十年的收藏。一有空閑時間,他就對這些風箏進行研究,并將測量所得的數(shù)據(jù)記錄下來。父親的做法讓梁淑嫻知道了老手藝的珍貴和技藝傳承的意義。
黃昏的南國風箏競賽場,三三兩兩的市民在放風箏。梁玉泉把兩架連在一起的蝴蝶風箏放飛到半空中,然后把牽住風箏的繩子遞給女兒,梁淑嫻很自然地接了過來。此間,我想起之前我和梁玉泉的對話。我說:“作為民間風箏手藝人,您清貧了一輩子,現(xiàn)在讓女兒傳承您的手藝,不擔心她像您一樣,也清貧一輩子嗎?”梁玉泉說:“陽江是‘南國風箏之鄉(xiāng)’,風箏文化底蘊深厚,梁家風箏制作技藝傳到我這里,已傳承了四代人,我不想到此中斷了,即使清貧,我也希望她把祖宗傳下來的手藝傳承下去?!?/p>
對于父親的期待,梁淑嫻并沒有感到為難,她說她喜歡風箏,正計劃編寫一本適合中小學生學習風箏制作技藝的教材,希望把陽江風箏文化傳播開來,讓更多的人感受傳統(tǒng)非遺文化的魅力,使優(yōu)秀的傳統(tǒng)技藝得以傳承、發(fā)揚和推廣。
年輕的女孩,有大大的志向,而這份志向,是情懷,是堅守,也是傳承的新力量。
關(guān)于我們
|
網(wǎng)站幫助
|
網(wǎng)站地圖
|
隱私申明
|
主辦單位: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: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(shù)據(jù)管理局 網(wǎng)站標識碼:4417000019 備案序號:粵ICP備16010311號-3 網(wǎng)站報障:0662-3367662
粵公網(wǎng)安備 44170202000121號